2020年“少林学”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

2020年10月18日,“少林学”学术研讨会继续召开。在17日下午的研讨会上,各位法师、专家、学者各抒己见、集思广益,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少林文化的殊胜魅力和内在深蕴,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18日全天,与会的法师、专家、学者从不同角度、不同方向继续探讨“少林学”的丰富内涵,并为少林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建言献策。

在“少林寺(宋以前)碑文研究”分论坛上,与会嘉宾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碑文的内容及其价值等,推动了少林文化的挖掘与整理。如徐文明的《与〈大唐嵩山少林寺故寺主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〉整理研究》,董群的《〈嵩山会善寺碑〉与〈会善寺净藏禅师塔铭〉初探》,易斌的《河南少林寺北宋诗碑二种考释》等。

在“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”分论坛上,与会嘉宾从佛教的“缘生”理论、戒杀护生、平等理念、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发,探讨了佛教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。如麻天祥的《佛教“缘生”哲学与现代生态文明》,释能行的《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》,唐忠毛的《当代“佛教放生”习俗与心理、环保问题实证研究》,邹相的《浅析佛教文化与生态环保》等精彩论述,赢得了在座嘉宾的阵阵掌声。

在“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”分论坛上,当天上午,与会嘉宾就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地位、建设、挖掘、保护和开发等,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,如任越的《少林寺文化资源的建档式保护与利用》,张全海的《少林武术历史文献的挖掘》,郭伟斌的《少林寺档案整理与开发》等主题发言;当天下午,与会嘉宾主要从数字化和法律角度阐述少林寺的档案建设,如李颖的《少林文化档案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初探》,孙大东的《新〈档案法〉尚未彻底解决的三个问题》,张富的《基于人文GIS少林寺档案文献开发策略》等主题发言。嘉宾们还提出了少林寺档案建设切实可行的建议,如打造少林寺GIS、建设数字博物馆、完善网上展示平台等。

当天下午五点半,为期两天的“少林学”学术研讨会在禅武大酒店六楼会议室圆满闭幕。出席闭幕式的嘉宾主要有: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、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,河南省民政厅原厅长孙培新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黄夏年,中共中央党校督学组教授乔清举,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丁海斌等。少林寺藏经阁藏主延个法师担任闭幕式主持人。

黄夏年教授首先对“少林寺(宋以前)碑文研究”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。他谈到:首先,此次“少林寺(宋以前)碑文研究”分论坛上,各位学者共分享了40余块碑文的相关研究成果,其中80%碑文为首次研究;其次,参与的学者都是研究佛教的,对碑的史料、发展线索都是清楚的,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,对少林寺的学术提升是很有帮助的,并且为“少林学”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丁海斌教授对“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”分论坛进行成果总结。他表示:通过两天热烈、充分的探讨,“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”分论坛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认真研究:第一,少林寺档案文献的组成和价值;第二,要做好少林寺档案收集、档案大数据及数字人文生态建设等工作,并且要迈过档案征集、档案整理、大数据技术这“三座大山”;第三,要在少林寺建设世界宗教界顶级的档案文献馆,这也是对历史负责,对少林学负责。

553233674dd6a0ada3e26f6bb2356a2.jpg

乔清举教授对“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”分论坛进行总结,并作为学者代表对本次“少林学”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性发言。他表示:“佛教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”分论坛的学术交流涉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,儒释道三家的生态思想及其交流融合。在这两天的讨论中,学者们提出诸多有益的见解并取得可喜的成果。同时,他认为,少林学是少林文化、黄河文化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,文化的复兴需要少林文化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复兴。因此,开展“少林学”研究是非常必要的,并且应该将“少林学”发扬光大,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、广泛的影响。

最后,永信方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,并做闭幕式开示。他指出:生态离我们很近,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好的生态。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议题,召开佛教与生态文明方面的研讨会是十分有必要的;在碑文研究方面,要扩大研究面,加快研究速度;在少林寺档案与大数据方面,通过少林寺档案与大数据的结合,可以为“少林学”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,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至此,2020年“少林学”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。